导读:
2018年6月7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2018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发布,为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提供参考。”指数为63.0较去年有所提升,但还是有较大发展空间。
本文转载自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文如下:
6月7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京正式发布《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为63.0,与2017年(60.6)相比有所提升,但整体发展处于基础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原国家卫计委副主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会长金小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副主任黄华波,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朱进元,以及健康险公司、寿险公司等各类保险机构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研究项目是国内首个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监测和评价指标,旨在通过对商业健康保险行业发展的系统性调查和全方位数字化测量,全面衡量国民对健康与保障的认知度、充足度与规划度,倡导社会各方协心共力,提升国人健康保险保障,推动保险行业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研究项目由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指数选取36个大中城市调研,调研对象为20至54岁的居民。
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创新点
2018年的指数研究项目在上年度的基础上有颇多创新之处,一是分析维度更全面。按照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从需求侧扩展到包括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方医疗服务机构等在内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与服务供给侧。
二是样本调研更充分。覆盖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线上线下共计15000余条样本数据,并基于6亿多微博、微信数据作舆情分析,采样标准经卫生、统计和保险多领域专家论证。
三是指标体系设计更合理。经中国社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日友好医院、保险行业等领域专家多轮充分论证,顺应行业回归保障以及产品与服务融合的趋势,充实保障维度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指标,强化了指数论证的权威性。
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核心发现
1、指数方面核心发现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仍处于基础水平,保障维度得分低于健康维度
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得分为63.0,与2017年的得分60.6相比略有提升,但仍处于基础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8年健康维度得分72.9,与去年基本持平;保障维度得分53.4,较去年得分略有提升,普遍低于健康维度,互联网渠道健康险的快速发展对增强居民健康保障观念意识有所改善,但居民配置商业健康保险的意愿不足,也缺乏实际行动。
从年龄段看:80、90后整体表现更佳
与60、70后群体相比,
80、90后群体虽然商业健康保险配置能力相对不足,但在健康与保障认知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商业健康保险的配置意愿相对更强。
2、国人健康保障方面核心发现
健康资讯:不同年龄段获取途径差异较大
不同年龄段获取来源差异较大:年轻一代对移动互联等新媒体的接受度较高,45周岁以上群体主要通过电视广播与亲友传播。80后一代对健康资讯的认知与判断更为理性,更接受专业领域人员的建议;
健康管理: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认知相对较为局限
调研显示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认知相对有限,兴趣点集中于体检、健身等比较传统的项目方面,对于可穿戴设备等创新项目兴趣度不高;与其对这些服务项目的认知度、可及性与获得感不足密切相关。
知易行难:居民健康风险意识强、健康保障实践弱
知易行难,居民健康风险意识强、但难以落实到行动实践上, 调研显示:认为自身发生重大疾病风险大的受访者中,仍82.1%尚未购买商业健康保险;
47.8%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但其中已购买的比例仅6.7%。
风险应对:居民抵御风险的方式总体仍比较传统与单一
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不足10%,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主要通过基本医疗保险与自筹资金应对自身与家庭重大疾病费用支出。
决策障碍:产品价格、可靠信息来源与产品复杂度构成制约因素
产品价格高、缺乏可靠信息来源、产品复杂等因素,构成了居民购买健康险的主要决策障碍。近半数受访者认为“价格太高”、近三成认为“不知道选哪个产品”、近两成选择“看不懂产品介绍”。
首单偏好:选择的保障对象均呈现一定特征
一是选择为自己投保的,大部分处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初期(19-35周岁);二是选择为子女投保的,子女通常尚未就读大学(0-18周岁);三是选择为配偶投保的,通常在配偶26-45周岁期间;四是选择为父母投保的,投保时父母往往已年满56周岁。
服务体验:总体满意,优化重点是流程与时效
受访者对商业健康保险的理赔服务体验总体尚可,在办理过健康险理赔的受访者中,73.4%表示满意,表示不满意的比例为4.2%;受访者反馈的理赔方面问题主要包括:理赔流程繁琐、处理时效较长等。
3、保险行业产品与服务供给方面核心发现
产品供给:医疗险与疾病险供需相对平衡,护理险与失能险存在供需缺口,重大疾病险仍是未来产品投放的重点
受调研的保险公司在办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中:医疗险占比最高,占比54.7%;其次为疾病险,占比36%;护理险与失能险产品供需存在缺口。对于未来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投放计划,所有受调研的保险公司均计划提供重大疾病给付保障,
服务供给:服务项目受客户欢迎程度差异较大
保险公司所提供的各类服务项目,在客户中的受欢迎度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项目成熟度、客户对服务内容的认知、体验后的实际效用相关,除“导医、重疾绿色通道服务”(41.7%)、“健康体检服务”(16.7%)、“APP问诊咨询”(16.7%)三项,受访险企中有一定比例表示受客户欢迎,其余服务项目受访公司表示受客户欢迎的比例均不足5%。
制约因素:市场环境与医疗数据
受调研商保公司普遍认为:医疗健康市场环境与数据获取既是影响商业健康产品供给的主要因素,也是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升级过程中,迫切需要破局的方面。
4、政策热点方面核心发现
税优健康保险:税收优惠额度待提升,不同人群各有关注
年轻群体更看重便捷的购买方式,年龄较大的群体比较关注优惠额度、风险保障范围与保障的可持续性,如:保证续保、责任范围包括自费药等。
医保卡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及长期护理保险评价中性偏积极
网络舆情对医保卡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积极评价主要包括:保费低于市场价、购买便捷、流程简单、审核快,覆盖面较广,盘活医保卡历年结余资金等;网络舆情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试点的积极评价主要包括:解决护理问题、待遇保障范围合理、多渠道筹集资金等方面。
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研究建议
1、政府层面:从顶层设计、医疗数据平台、参与经办、媒体宣传等层面,加大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全面扶持
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的落地与政策支持。二是搭建行业健康医疗数据平台。三是进一步开放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基本医保经办与管理服务的合作空间。四是加大公众媒体对商业健康保障理念的传播力度,加强健康风险管理教育。
2、保险业和保险公司层面:从支付属性、风险保障、大数据技术、精准扶贫等方面,满足居民健康保障需求
保险业应推进行业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满足国民的保险保障与服务需要。一是要发挥商业健康保险支付作用,联结相关产业链。二是要以“保”为本,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供给侧变革。三是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优化流程。四是要聚焦精准扶贫,发挥保险行业优势。五是做好公众健康教育及相关产品的宣传工作。
3、企业和个人层面:做好自我规划,积极参与投入
企业层面来看,一是增强健康险在企业员工福利保障计划中的地位,通过与商保合作搭建员工弹性福利平台,提升福利水平同时控制福利成本,保持人才市场竞争优势;二是为员工购买税优健康、税延养老等政策性保险提供经济支持与组织保障。
个人层面来看,一是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增加运动投入,获取可靠健康信息;二是强化健康保障意识,有意识地去获取和掌握健康保障相关知识;三是充分利用健康险分散个人与家庭的健康和经济风险。
朱进元表示,当前国内居民对健康风险意识以及商业健康风险保障的认知有所增强,但落实到商业健康保险的规划与配置上仍有不足和潜力。商业健康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前景和空间,但需要得到政府、企业和个人各层面和各方面的支持和推动。相信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社会基本保障三支柱的重要组成与有力补充,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等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敬惠对指数做了专业解读,从多维度诠释指数发现,并提出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室副主任(主持工作)顾雪非和北京协和医院医保办副主任张继民等专家从商业健康险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民生、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等角度对指数做了专业点评。
想了解更多新闻资讯或有保险规划需求的朋友,点击下方图片,免费报名咨询,会有专业理财师为您耐心讲解,协助规范投保并提供周全的后续理赔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 -车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uniqueadd.com/bxzs/bxnew/5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