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今年2月底,有一则上了热搜的新闻:
女儿成绩“一落千丈”,妈妈认为她“作”,停掉其抗抑郁药,换成了维生素 。
这则新闻引起广泛讨论,但是正如其他新闻一样,很快就被淹没。
青少年抑郁症,看似很重要的议题,但又是如此司空见惯。
在上面那则新闻里,我们看到了几个关键词——
“成绩”、“小升初”、父母毕业于“顶尖大学”、“厌学”等。
孩子的不快乐、不幸福,在父母的眼里,变成了“作”和主观上的不努力。
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的眼里,只有孩子的成绩?
这些心理问题被关注的孩子家长,大多是70后或80后家长。
与上一辈的家长相比,70后、80后家长有几个不同:
1.他们的学历程度普遍有所提升,有的是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
2.他们接触到的教育资源更多,开始关注育儿;
3.他们赶上了中国发展最快的20年,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有了以上的“不同”后,很多的“直升机家长”出现了,他们对孩子的关注无所不在,从生活到成绩,从智商、情商到财商、逆商等等。
总之,从素质教育到应试教育,我都要让你去尝试一遍。
现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常常会出现180度的极速转折——
从学龄前的快乐教育,极速转折到高强度的应试教育,继而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抛弃应试以外的所有兴趣班。
孩子在懵懂中从无忧无虑,到不得不接受应试的现实,从而把所有课余时间投入其中,美其名曰:青春总是要拼博的,要努力,不负韶华。
有的父母会说,很正常,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为什么我们当年能够承受压力?你们就承受不了?
因为时代变了。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享受当下、张扬个性、自我中心,是大部分短视频所传导出来的价值观。
但在现实生活中,学校与家长扮演的,依然是传统的角色,20年如一日的严格管理。
过去,父母的父母告诉孩子:你考不上大学,会去扫大街;
现在,父母告诉孩子,你读不好书,考不上好的学校,连扫大街的工作都找不到了,因为人工智能。
虚拟网络中个性化语言,与学校、家庭里刻板的语言,形成极大的张力。
过去快乐的童年,与如今乏味内卷的应试教育,哪个才是真实的存在?
即使我们现在如此努力,争取到3%的上211、985名校的机会,未来就一定会好吗?
为什么现在我如此努力,却还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考上名校?我的未来一定一片灰暗。好成绩,我求而不得;好成绩以外呢?我又一无是处。
我的一位朋友,985名校毕业,目前也是身居高位。
他的孩子中考没考好,出现厌学,休学在家,声称自学,却天天与手机为友。
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开始吃药,朋友觉得无法想象:“你知道的,我们对孩子没有要求,他考不上大学,我们完全可以养得起他,我们只希望他身心健康。”
一些重点中学的心理咨询师反映,高知家庭,尤其是985名校毕业的父母的孩子,心理压力最大,他们觉得父母好像太”出色“了,自己的成绩永远无法超越自己的父母,索性放弃努力。你可能没直接说过什么,孩子从你的朋友圈,从你日常话语,品得出你的期许。
这不是个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达15-20%,这个数字一点儿也不夸张。
青少年抑郁症高发,本质上,是社会的评价体系出现问题。
我们这一代的人尝到了考试的红利,自然就选择了“鸡娃”这条看似“投产比”更高的路。
很多父母的初心是为孩子好,最终的结果却是“成绩比孩子快乐更重要”。孩子觉得自己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许,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感。
其实,除了“鸡娃”这条路,父母还有很多的选择。真正的好父母,应该是成为孩子的发现者、陪伴者和托底者。
发现者:帮助孩子多元化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陪伴者:孩子成长路上,所有人都是路人,唯有父母是TA一辈子的港湾;
托底者:鸡孩子不如鸡自己,努力赚钱,提升认知,托住孩子的下限。
在此,我尤其强调的是“发现”。
我用我的老本行——数学进一步解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父母应该做的,就是找到孩子的那片天。
我们每一个人的能力都符合基本的数学的正态分布,即大多数人在任何一个能力下,都处在均值前后一个标准差内。这就是大多数的人生状态。
比如考试能力,如果想要上本科,需要战胜85%的对手;如果想考进211、985名校甚至清华北大,起码要战胜97%的人。
如果考核孩子成才的维度只有“考试能力”这一项,有85%的概率无法出头。
如果把这个衡量维度增加到100个呢?孩子只要找到那个能够战胜85%的人的维度,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专业人士。你的孩子在100个维度下都很普通(85%以下),这种可能性仅有1亿分之9——1亿个人中只有9个找不到突出专属自己的突出领域。
这个概率有数学公式可以计算:
也就是说,只要找到100个方向,孩子还是找不到自己那片天的可能性是极小的。
光凭个体的父母,当然很难去找到100个以上的方向。
去年底,我开启了“教育减法”项目。
我把人的能力维度,暂时分为五大能力——
数理逻辑、沟通交流、身体动觉、艺术感觉、匠人技能。
孩子在这五个维度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只要发现有一项能超越自己同龄人,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剩下的第二层面是在能力象限下的专业选择,应该让孩子在高中阶段自行选择。每一个专业下又至少有 5 个不同职业。孩子的选择方向是非常多的。
只要不局限于单一的考试维度、成绩维度,在降低要求的基础上,让孩子走上发现自己的路,哪怕起点再低,依然可以在 1- 2 个能力中找到自己的专长,从而找到方向。
不以“考试能力”作为唯一的努力方向,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我认为,这可能是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
当然,这不仅需要家长有开阔的视野,还需要大概的财务和时间精力的投入,我希望通过“教育减法”项目,希望联合众多的专家、达人,一起打开家长的视野,并打造一系列的轻量级训练营,帮助家长“以减法思维,陪伴孩子进行多元化尝试”。
为了帮助更多的家庭,将“教育减法”落地。
从 去年11 月底至今,我和团队做了十多场“教育减法”直播,目前已经开发了6个轻量级训练营(音乐、表达、科学、商业、匠人、大语文等六大方向),与500多个家庭一起探索“以减法思维,进行多元化尝试的可能性”。
例如,我们最先推出的“音乐很好玩”训练营。
短短 5 天里,家长和孩子深度沉浸在以莫扎特为主题的训练营中,训练营完全不同于市面常规的音乐启蒙课、乐器教学课。老师们把音乐+故事+音乐曲+木盒+音乐小知识融会贯通,精心编排,变成孩子们喜爱的有趣故事,身体舞动和节奏小游戏。
孩子们每天沉浸在莫扎特的音乐故事中,积极完成音乐小挑战。老师还针对小朋友的打卡视频给予了一对一的专业点评,并给出更深入的音乐学习建议。
家长孩子都学得特别开心。
目前,训练营已经滚动进行了3轮,更多的训练营正在策划之中,如数学、日常生活美学、戏剧、艺术鉴赏,甚至舞蹈启蒙等等。
我期待能够在2023年,至少和1万个家庭一起打造未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减法之路。
训练营的费用几乎免费,家长完全不用有任何负担。只需要给不到50元的押金,在6个训练营中,选择感兴趣的领域,任意打卡满十次,就会原路返还。
希望通过这些轻量级、沉浸式的训练营,在孩子的起步阶段,帮助父母节省财务资源,将钱留到孩子最需要用钱的高中及高等教育时期。
我们的训练营是帮助大家做减法的,当导师告知你,孩子在此时此刻还没发现某个方面的潜质时,请不要失望,而是应该庆幸,这个过程帮你降低了未来的试错成本,节约了财务预算。
如果孩子只有五六岁,到高中前,我们还有将近10年的时间,慢慢寻找,给孩子时间,也给自己时间。
目前,“教育减法论”的实践才刚刚开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但我确定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方向:只有摆脱单一评估的维度,才可能让更多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帮家长减轻焦虑,助孩子寻找未来。
我非常期待您和孩子的加入,添加下方助教微信即可咨询和报名:
另外,如果有教育金规划需求的,也可以点击下方图片报名,免费体验1对1家庭保障规划服务,专业的谱蓝理财师会免费为您量身定制家庭保障方案、协助您规范投保。
原创文章,作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uniqueadd.com/rmht/119383.html